回忆我的70年代《大众电影》

usold

小忆为您推荐:

我们那个年代的人,应该都狂热的追捧过一本杂志《大众电影》。

1618401096546176.jpg

那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偶像云集的一本书。

我现在再看《大众电影》里的张瑜、王晓棠、刘晓庆、陈冲、沈丹萍的照片,仍然觉得,她们当年真的好美。

而且,这本杂志的拍摄水平,现在看也不落伍,仍然有高水准的把握,这本杂志的印刷水平在那样的年代来说,也是相当好的。 

这本杂志的封面人物一定代表着当时最风行的一部电影,那时候,全国人民都看相同的电影,那对这些明星的追捧也是集中轰炸原子弹式的,恐怕再也不会有那样年代,那样的家喻户晓的明星了。

我家邻居的女孩,曾经做过明星梦,还给大众电影写过信,当时她的愿望就是能找到张瑜,想和她学习表演。后来,我看到一些老电影明星的采访,她们每个月都能收到成麻袋的读者来信。

《大众电影》给我的青春时代,太多青春幻想,太多美好的回忆了。

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usold.cn/post/46.html。如发现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作者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« 上一篇 11-17
下一篇 » 04-14

发表评论

请填写验证码
    R0 条回复

相关推荐

1994年迎新春文艺晚会,印象中这届春晚的小品最好了

这一届晚会主题是“弘扬民族精神”。印象中这一届的小品最好看了,牛群、冯巩表演的《点子公司》、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创新魔术小品《大变活人》,都是80后、90后的记忆哈。晚会信息(信息不全,请谅解)播出:1994年2月9日导演:郎昆主持人:程前、倪萍节目单:序号节目类别节目名称演出单位/表演者1歌舞《千秋万岁为大年》演出单位:...

花馍背后的民俗文化寓意,传统文化的传承

馍,通常指馒头。花馍既是观赏性强的食用品,又是反映民间风情的艺术品。以前逢年过节都会蒸点各式各样的馒头和包子,小时候只是看着花馍好看、好吃,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蒸花馍,其中隐藏着怎样的寓意和文化。北方一到过年,蒸馍肯定提上日程了,而且还是大蒸。以...

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

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》在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语文中出现的一篇文章。这篇课文通过“手捧空花盆的孩子”这一形象,生动地教育孩子们要坚守诚实,即使面临困难和压力,也不能放弃做人的基本原则。同时,它也启示孩子们,真正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成功或失败,而在...

1983年迎新春文艺晚会,正式版第一届“春晚”

该届春晚给人印象最深的节目就是歌曲《乡恋》,而李谷一则成为了春晚正式登台的第一位歌手,也是该春晚演唱曲目最多的歌手,一连唱了6首歌。晚会信息(信息不全,请谅解)播出:1983年2月12日导演:黄一鹤、邓在军主持人:马季、姜昆、王景愚、刘晓庆节目单:序号节目类别节目名称演出单位/表演者1赵忠祥致开幕辞2主持人介绍到场嘉宾...

回忆二十世纪五、六十年代在生产队里参加劳动,一段农村珍贵的记忆

我的中学时代是在二十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那时学校教育普遍实行与生产劳动相结合,学生的学习生活总是伴随着各种形式的集体劳动。校园里张贴的醒目的教育方针就是:“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,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。”尤...

春节联欢晚会,春晚的发展历史,历年爆点节目篇【四】

2020年,技术流晚会在河南郑州、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分会场。现场采用5G+8K技术实现多机位拍摄,并制作8K版春晚。现场还采用虚拟网络交互制作模式(VNIS)实现主持人与嘉宾的互动场景演示。2021年,科技舞美舞台和现代科技的交相辉映,体现了我们在技术上的创新。舞美不错,节目还行。2022年,还不还开心麻花的《还不还》,直击社会“借钱容易,要钱难”的现象,特别...

怀念那个没有wifi、没有手机的童年,致青春

众多70后、80后,甚至部分90后,我们的小时候,没有手机,没有电脑,没有互联网,但我们依然玩得很开心。几十年前,我们什么都没有,漫山遍野四处跑,但我们不觉得苦,我们记住的只有快乐。我们会发明各种好玩的玩具和玩法,会和同学们、朋友们一起从天亮...

挂历书写的时代记忆,翻过去的时光

不管你是否真的翻了一页日历,也不管它是实物的还是电子的,是台历还是挂历。不过在曾经的岁月里,挂历的确曾经风靡,它的模样便是中国的模样。中国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,只有皇家才使用日历,私人不准印制。直到1912年,孙中山通电全国开始使用公历纪元法...

热门文章

标签TAG

最多点赞

127赞    阅读 2.17w+
35赞    阅读 3.14w+
26赞    阅读 1.97w+
  • weixin reward

    微信打赏

  • alipay reward

    支付宝打赏